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费家村----老费的三角梅花园

科学、民主、竞争是科技和社会进步的法宝

 
 
 

日志

 
 

7名教师带72名学生冒雨翻山逃出震区(图)  

2008-05-16 18:26:28|  分类: 教师/教育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7名教师带72名学生冒雨翻山逃出震区(图)  

核心提示:在5·12大地震中,四川省北川县曲山镇海光村刘汉希望小学的400多名学生非常幸运地没有遭遇伤亡。但地震过后家园被毁,泥石流、山体滑坡仍然威胁着孩子的生命。为此,该校7名老师带着72名学生冒雨翻山6小时逃出震区。

7名教师带72名学生冒雨翻山逃出震区(图) - fdycq - 费家村----老费的三角梅花园

    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北川县曲山镇海光村刘汉希望小学400多名学生刚午休结束8分钟,大部分学生在操场上玩耍,少部分学生正睡眼矇眬地呆在3层楼的教室里。

    灾难突至

 突然,大地开始颤动,教室的门窗哗啦啦着响。“地震!”老师同时紧张起来,大喊着让学生跑向操场。12秒后,震动越来越激烈,学校外的一些民房开始倒塌。老师们将学生全部围在中间,趴在混凝土篮球场上。

    翻飞的泥土、扬起的建筑物灰尘,让师生们呼吸变得非常困难。但是,求生和负责的本能,令老师们不敢大意,相互拉着手将学生牢牢地围在中央。剧烈的震动过后,老师们在余震中义无反顾地跑上还在飘摇的教学楼,一间教室一间教室地搜索,将部分还没来得及脱离险境的学生带下楼。

    此时,学校门前的道路被倒下的房屋封闭,一些前来寻找孩子的家长动手清理出一条通道。

    转移,撤离。教导主任肖晓川立即带着全校学生跑向对面的山上。

    站在山顶,师生们看见,他们曾经的家园,已经变成一堆废墟;他们曾经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学校,只剩下那幢3层教学楼仍然倔强而孤单地挺立着。清点完人数,肖晓川放下了悬着的心:学生们无一伤亡!

    家园被毁

    当天下午,陆续有家长到山上领回自家的孩子。然而,直到下午5点,还有72名学生一直无人“领取”。

    老师们开始用竹子搭建帐篷。部分老师担心家里的情况,请假离去,留下了7名老师。

    当夜无雨,余震却不断,师生们无法入睡,默默地忍受着漫漫长夜的煎熬。

    天亮了,小雨也开始向这群无家可归的人袭来。

    肖晓川与老师们开了个简短的会。山下的房屋,学生们曾经的家,已经不复存在;原本完整的大山,也裂开了缝隙,伴随着塌方裸露出了黄褐色的泥土。

    大地似乎像患了感冒一样,无规则地打着冷颤。为了学生们的安全,只有撤离。逃生之路,当然不能选择危险。倾盆大雨,向他们泼洒而来,山下的道路,随时面临泥石流、山体滑坡。7名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在山尖踏上了无路的征途,这些学生中,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才14岁。

    师生们在山间艰难地前行,一边要躲避泥石流和滚落的飞石,一边要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就这样,公路距离县城7.5公里的路程,不知在山间蜿蜒增加了多少,但是,他们在6个多小时后顺利地抵达了刚刚在县城另外一头的山顶上成立的抗震救灾指挥部。5岁的王义钦,才读学前班,稚嫩的左脚磨破了皮,直到快到终点才告诉老师。十来岁的高年级大孩子,则搀扶低年级的小孩子。就这样,再一次没有出现任何意外地到达了目的地。

    灾难之中

    初成立的指挥部没有汽车送他们转移,没有干粮供他们填肚子,也没有床铺供他们休息,穿着被雨水淋透的衣服,坐了一晚,师生们再一次在相互鼓励中渡过了难关。14日上午,两辆救援车将这群逃难的人送到了绵阳。

    几经周折,肖晓川联系到绵阳中学英才学校,很快,他们被该校的小学部接走,有吃有喝有床睡,师生们再次找到了家的温暖。

    昨天傍晚,记者在绵阳中学英才学校找到他们的时候,孩子们正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同时,一位社区医生正在为一个扁桃体发炎的孩子检查身体。“这些学生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但是,目前已经证实,有十多名孩子的父母已经在地震中遇难。”英才学校校长何关平说,学校还有130多个学生联系不到父母,学校目前只能先行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

    比起远前这些正被电视逗得开心发笑的孩子们来说,那7位老师其实是最痛苦的,“目前,已经有4位老师知道家人已经遇难!”肖晓川痛苦地说,一位老教师家里,7位亲人已经离开。而其他的老师,至今还未收到家里的任何音讯。

    “他们都是英雄,包括老师和学生!”知道这件事的学生以及老师们都这样评价。 (作者:张波)




引文来源  7名教师带72名学生冒雨翻山逃出震区(图)_社会频道_新华网
  评论这张
 
阅读(378)|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